「墨城」旨在開拓水墨藝術的視野,立足於現時的社會、政治及美學所關注的問題。參展藝術家都基於當代生活的切身感受而獲得創作靈感。他們往往面對勢不可擋的都市發展,日常生活又時刻發生小衝突小磨擦,只好借助藝術作品,表達其敏銳觀察及精到意見,有時甚至會對當代文化及社會進行解構。
「墨城」所囊括的藝術家,代表了整個時期面臨社會轉變而構成的集體敘事:其中有些故事講述了殖民時代結束之際,身為香港人的獨特觀感,既要適應回歸後的情況,又要應付全球日益緊張的局勢;另一些故事則涵蓋了散居四海的華人,對於性別身份、慾望和幻想的社會經驗,如何彼此產生共鳴。「墨城」希望水墨藝術的廣闊天地和充沛活力,能引起大家關注藝術所具有的潛能,既可幫助我們面對社會問題,又可促使我們留心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。
藝術家
陳福善、陳劭雄、朱興華、馮凱珊、蛙王郭、林東鵬、梁嘉賢、李津、石家豪、孫遜、鄧啟耀、陶艾民、丁雄泉、曾灶財 (九龍皇帝) 、徐浩恩、王伊芙苓韜程、魏東、楊詰蒼、章燕紫
《咫尺之內,開始之前:隨意門及其他足跡》源於亞洲藝術文獻庫自2014年起對已故香港藝術家夏碧泉(1925–2009)個人文獻資料庫的研究。夏爺是自學成才的雕塑家和版畫家,離世後遺下一個龐大的文獻資料庫:他的「思考工作室」。他收集展覽印刷品,又製作底片、相辦和相簿,一一記錄自己由1960年代至2000年代參觀過的所有展覽。他亦收集圖文雜誌等其他印刷物,這些書刊成為了他創作拼貼書本的材料。身為自學的創作者,夏爺涉獵廣闊,他的藝術和視覺文化藏書遠超香港的地理界限。他獨特的收集、組織和重組材料的方法,亦模糊了紀錄和藝術品的類別分野。
這個展覽揭示夏碧泉檔案的創造力,表現它怎樣滋養藝術家的創作,以及塑造和改變我們對香港歷史和香港藝術的理解。展覽由十個「場景」組成,其中五個展示藝術家的委約作品,包括Banu Cennetoğlu(伊斯坦堡)、關尚智(香港)、林穎詩(香港)、Walid Raad(貝魯特/紐約)和Raqs Media Collective(新德里)。部分藝術家在過去一年展覽籌備期間開始接觸夏碧泉檔案,其他則與亞洲藝術文獻庫聯繫多年。各人帶着自己與夏碧泉檔案相惜的故事開始創作,創造出回應夏碧泉文獻收集實踐和藝術創作的作品,也反映了亞洲藝術文獻庫將檔案開放給藝術界和大眾的努力。其餘五個場景則以新角度表述文獻資料和歷史物事,為過去半世紀的香港藝術生態寫下更豐富的敘述,揭示香港不易瞥見的文化世界。
每個場景都是一套精心組合的圖像、物件和故事,挑戰我們對比例、對自我、對歷史的理解。想像這些場景都是隨意門,打開它,咫尺之內可達他方,甚至違反時空定律,同時遊歷多個地方。它們踰越地理、情感和時代的邊界,容讓及時或不合時的相遇一一發生;無論是因藝術創作、學術研究或策劃展覽而接觸檔案庫,其併發出的知識均在此並置呈現。迥然不同的背景和材料,衍生出各異的藝術想像和研究,十個場景同時是一個處境:東西互相碰撞、介入、重新詮釋。
2021年4月23日 – 8月1日
星期二至日|11am–7pm
地點:大館賽馬會藝方